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纤瘦的老者蹬着三轮车,身着上下不搭而又朴素的衣帽,穿过崎岖而又铺满白雪的道路,在师生们的诧异目光里走进一所学校中,颤颤巍巍地从饭盒里掏出厚厚的一角两角零币攒起来的钱递给学校领导说是要给困难学生捐钱。
学校里曾收到过社会各界的慈善捐助,有来自大企业的,有来自社会名流的,但像这样一个蹬三轮的老人以个人名义的捐款,却着实让人震惊。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白芳礼,他从74岁开始,靠着一脚又一脚卖力地蹬三轮,靠着一点一滴地攒钱,挣下了三十五万元人民币,将其捐给了天津的各学校和基金会,圆了三百多名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白芳礼
尽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曾未被主流媒体重视,未曾“感动中国”,但他靠自己的微薄力量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帮助学生们的行为让无数的人记住了他,也让万千百姓为他而感动。
当走近白芳礼老人时人们会发现,一直在无私捐助学生的他自己却生活地似乞丐。如同开头的那幅场景,他从头到脚的衣着在一年四季都不曾整齐配套,因为这些衣衫、鞋子和他的草帽都是从街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
而他却很乐观地说道:“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儿捡一样,明儿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和家人们挤在一间朝北的小屋子里,出去蹬车时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所做的全部准备。
白芳礼
在外奔波时他的午饭总是馒头加白开水,偶尔在开水里加点酱油就已经是“美味”了。即便是在家里,他每顿吃得也很少,不管旁人怎么劝也总是节省着吃。
他曾对中学老师说到:”我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虾,我把钱都攒着,给困难学生们。”
在这样拮据的生活下,这位老人也并没有留下那怕一分的属于自己的积蓄,只要有闲余的一角、甚至一分钱,他都会保存起来,用于资助学生。
这样一位自己整天节衣缩食的老人,在支教和援助孩子们上学时却从十分慷慨。而这也源自他自身曾经的经历。
白芳礼在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几乎没有念过书,从13岁起开始为了生计而流浪奔波,四处打零工,最后辗转到了天津,出为了一名以苦力为生的三轮车夫。
在当地白芳礼和本地的三轮车夫竞争,遭遇过同行的冷嘲热讽甚至是谩骂殴打。更糟的是,他还会遇到坐霸王车的顾客,在他辛苦将其拉到目的地后不仅没挣到钱,还被对方打了一顿。
但凭着自身的毅力,他还是坚持了下去,在天津站稳了脚跟。老舍先生所写的《骆驼祥子》正是他和那个年代人力车夫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动荡生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结束。建国后白芳礼被安置在了天津河北运输厂,虽然仍是一名三轮车夫,但有了正式编制的他不再像旧社会一样没有保障。
这样的日子依然艰苦,因为他要供养四个子女上学,此外还要供养他守寡的姐姐,支援侄子读书。
尽管如此,白芳礼依然感谢国家能让他有现在这份安稳的生活。那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开始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不少深受影响的家长们早早地就让子女辍学务工。
但从未上过学的白芳礼却坚信,孩子们只有上好学,才能成为能立足于社会的人才,也才能为国家做更大贡献。
在他的儿子回忆里,父亲虽然自己没文化,但喜欢有知识的人,并从小教导孩子们要刻苦学习,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认真会很生气。
为了孩子们能上好学,他不惜辛劳地靠着自己的双腿坚持供养自己的孩子们上学,最终在其辛劳付出下,他的孩子中有三个考上了大学,他的侄儿也进了大学。
对于未曾念过书的老人而言,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戴上学士帽是一件多么宽慰的事,而他靠着卖力蹬车培养出四名大学生也让人感到钦佩,老人也成了当时的劳动模范。
老人从运输厂退休后,依然没有停下工作,先是在油漆厂补差,之后又重新蹬上了三轮车进行客运,靠着辛勤的劳动攒下了用于养老的一笔钱,但最终这笔钱却没有留下让他安度晚年。
在一次回老家白贾村的时候,74岁的白方礼老人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震撼。新中国成立已有多年,但家乡却依然处于贫穷之中。
村子建设的落后、村民生活的穷困让他印象深刻,而故乡里不少小孩因为家庭的潦倒无法支付学费导致只能辍学务农的场景,更是让他的心如铅一般沉重。
他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因家中的贫穷而无法上学,没有文化而只能靠自己的体力做最艰苦的工作。而家乡的学校也因开不出工资而找不到所需的老师,这一切无比刺痛了老人。
在被眼前的场景深深触动后,白芳礼先是将自己起早贪黑攒下的、原本用于退休养老的五千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并建立了一个用于助学的基金会,该基金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将自己的养老金如数捐出去令人震惊,而且家中本还指望着这笔钱给房子修瓦,因此他的捐助行为也曾遭到家人的劝阻。
但执拗的老人却下定决心要将钱捐出去,他不想看到那些孩子们因不能上学而失去美好的前途,只能永远活在穷困之中,更不想让家乡因此永远地落后下去。
这次对家乡的援助之后,还在踩着三轮载客的老人进一步产生了靠自己的力量资助更多家境困难的孩子们上学的想法。原本已经退休的他开始重操旧业,依靠自己踩三轮车赚的钱开始了支教助学之路。
白芳礼语录
“自己苦些累些都无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条件到学校去读书。”
这是他最初开始做这一切时的想法,而在多年的日夜操劳中,这是他每一天辛苦蹬车的动力所在,是他坚持数年的初心。
为了让那些生于贫苦的孩子们免于自己曾经的无书可读,为了让更多饱含求知欲的孩子们能进入他们渴望的教室里学习,老人不辞辛苦地坚持用自己的辛劳奔波资助着孩子们。
为了多跑一趟三轮,多挣那么一块钱,白芳礼老人不顾身体地投入到运客劳作中。每天早晨六点,天不亮就准时出发跑车,来不及做早饭的他吃点剩饭剩菜就匆匆出发,而一出去就一直要踩到晚上七八点甚至更晚才回家。
这样往复持续每一日,一年365天风雨无阻,除非生大病,否则不曾间断过一天。
在夏天炽热的阳光下,人们能看到汗流浃背的老人顶着烈日蹬车的身影,近五十度的高温甚至让他倒在了三轮车上。
在冬日严寒的冷风中,人们又能看到老人冒着大雪在铺满冰霜的道路上艰难骑行,甚至还会滑倒在路边。
他曾顶着感冒发高烧的身体,一边吃着药片一边继续蹬着三轮,旧棉袄被他身上不断涌出的虚汗浸湿;他也曾因为年纪过高,在冬天里控制不住便意导致棉裤经常变湿,用几块布垫上后继续踩车。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蹬就是十多年不曾间断,一分一毛地积攒着资助孩子们上学的宝贵助学金。
最可以直观感受到老人艰辛的是曾经蹬车时的照片,那张老人用旧衣角低头擦去汗珠的黑白照令人心酸。
在照片上我们可以感到这位身着朴素的老人平日里蹬车时的辛劳,而这样的日子他已持续了数年之久。
“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有多大!”
这是老人曾经对南开大学老师所说的发自肺腑的感言。在蹬三轮拼命挣钱的同时,他依靠卖房子的钱所成立的“白芳礼支教公司”,从1996年开始用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
这家公司从一个小报亭做起,卖各种杂食饮料给过往旅客,随着利润积攒有了更多的摊位,收入也越来越可观,但在白芳礼的严格监督下始终不忘初心,所获取的利润毫不保留地用于助学,帮助了不少南开学子完成了他们的学业,也帮助老人在蹬车之余拥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捐助学生们。
不仅如此,这位老人在自己简单、节据的生活环境下,还不断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来,和自己不要命地四处奔走所攒下的钱一起,捐助了各类学校及教育助学项目共三十多家。
并帮助了三百多名学子完成了他们的求学梦,同时养老院、乒乓球锦标赛等社会机构或项目都曾收到过老人的公益捐助。
如果按每一元的三轮骑行两公里计算,这位老人多年来所奔走的距离相当于绕赤道十八圈的漫漫长路,但对于老人而言,每当看到被他帮助过的学子实现理想、成为栋梁之才时,他都会觉得他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他的苦心没有枉费。
他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积小善成大善’”,靠着最简单、也是最劳累的体力活,白芳礼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由于成立助教公司时卖掉了房子,老人又住进了公司的铁皮亭子里,此后老人不仅在外要四处在简陋的条件下就地睡觉,还要忍受公司房间冬冷夏热的恶劣环境。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得老人的身体逐渐坚持不住,最终病倒了下去。尽管老人曾乐观地对受助学生表示自己身体还“很棒”,但本就上了年纪的他在高强度体力活下已感染了一身的疾病,心脏、眼睛、血脉等都出现了问题。
就在被送到病房的不久前,已经近90岁高龄的白芳礼老人还在为他心心相念的孩子们积攒着善款。
那一年由于城市改造,火车站附近的商亭遭到了整治,而老人的支教公司无法再继续经营,而年事已高的他也已经蹬不动三轮车了。
但即便双腿没劲了,他依然想着要为助学事业贡献自己最后还能付出的力量,因此他开始在车站帮人看车,在自己的饭盒里一点一滴地继续积累着捐给孩子们的钱。
于是那一年的冬天,白芳礼老人忍着寒冷,在车站附近的自行车棚里,每日帮人看守自行车,只为换取那微薄的报酬。
三个月后,白芳礼蹬着三轮带着他存下来的最后一笔钱,在风雪之中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从饭盒里将由一两角的零钱整整齐齐拼凑起来的五百元人民币捐了出去,并说到:“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在场的师生们无不为之落泪。而那之后,老人便病倒了下去。而即便在病床上,老人也惦记着那些他一直帮助着的孩子们。
老人对在病房里对前去看望他的孩子们牵挂地说到,等他病好了之后,还要继续蹬三轮挣钱来资助孩子们。他还想着,要是自己每月的收入还能再多点,他还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们。
可惜的是,老人的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2005年9月23日,92岁的白芳礼老人离开了人世。
一辆三轮车、一顶破帽子、一双破手套,再加上一件他所珍视的挂满大学校徽的外套,这是他去世时留下的最后的遗产。
他并没有给自己的家人留下太多东西,没能让他们换上好房子,但他留给了三百学子幸福的笑容,留给了众多渴望知识的学子们继续求知的动力,也给子女们留下了不可取代的精神遗产。
白芳礼的女儿回忆说,这捐出的三十多万元可谓是在生活中省吃俭用拼凑出的,这笔钱本可用于让他们家过得更好,父亲却将其毫无保留地用于慈善之中,但子女们在精神上却收获不少。
她如今依然还和家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但对于父亲没有丝毫怨言,也以父亲的行为为荣,因为他留下的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
在老人去世后,灵车载着他在市内绕了一大转,从医院出发后先调转方向回家,经过家门后再沿着中环线绕了大半圈才上京津公路前往殡仪馆。
这样的路线安排是为了让常年在外奔波的老人最后能看看自己的家,同时也让他能多看一看自己曾经蹬着三轮走过的大街小巷。
天津的市民们纷纷乘公交追随着灵车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那些被帮助过的学生们纷纷为老人家哀悼,数万人参加了老人的追悼会。
正如鲁迅先生的诗句所说,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娃儿上学的钱……”这句话依然回荡在不少师生的心中。
社会上做慈善的人有不少,各界人士里资助学生比比皆是。但是不少衷于慈善的人往往是社会名流、富裕人士,像这样一位自身过得都很节俭、还要靠着每日辛勤的体力活用省吃俭用的方式去帮助学生们的高龄老人,却不多见。
在有的人看来,白芳礼有些“傻”。作为一个有着稳定退休金的老人,不在家安享晚年也就罢了,偶尔帮助别人一下也就行了,何必要自己穿着捡来的衣服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反过来却把日夜辛苦蹬三轮挣来的苦力钱全部捐出去呢?
但白芳礼老人却不曾在意他人的看法,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目标。在老人逝世的时候他已经93岁了。
从74岁的暮年开始至90高龄,原本应该像其他老人那样在家中安享天伦之乐的他,却在大街上比很多青壮年还拼命地踩三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那些素不相识的孩子们。
他自己所过的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毫无保留捐出的三十多万善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毕竟做慈善的人很多,有的人家境充实,有的人富可敌国,而有的人则自身都一贫如洗。
同样数目的捐助款项对不同人而言的意义却各不相同,对于有的人而言仅仅是闲余的一笔钱,对有的人而言却是要想方设法节俭衣食住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地工作才能换来的。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在垂暮之年还能坚持二十载无怨无悔;心系教育、衷于助学的人也很多,常见于各大新闻媒体中,而真正可贵的是在不为名声、还要承受误解与坎坷,却依然不忘初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充满着浮躁奢华、急功近利风气的社会,能真心诚意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无私地帮助素不相识的众多人,甚至不惜让自己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品德。
他的幸福来自一颗如阳光般的心,一颗照亮孩子们笑容的心。如他自己常说的:“我嘛都没干,又让上面重视了。”
可见,老人从不追求虚有的名声,因为他是发自内心地帮助贫苦的孩子们能实现他们的上学梦,这也是他的动力所在。
《南风窗》杂志曾评选白芳礼作为2005年的年度人物,以“天堂蹬车人”的称呼纪念他;在不少的论坛里,如南开大学的BBS里,也能看到网友对他的追念。
在人教版政治教科书中记录了老人的事迹,他与生前资助过的藏族学生的合影曾留给了不少学生深刻的印象……
可见,白芳礼老人虽已逝去,但已活在了不少人的心中,而这便已足矣。
在2012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已经逝去已久的白芳礼终于以特别奖获得者的形式在央视的舞台上展现他的事迹,评选组委会以“白芳礼们”的形式,对老人致以了敬意,也对社会上众多和老人一样默默地帮助着贫困儿童回到校园的人们表示了感谢。
在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的宣传活动中,一直心系国家、为之奋力工作的白芳礼老人也入选了“最美奋斗者”的表彰名单。
当然,正如上面所说,白芳礼所追求的,并非这些虚名,也并不贪图回报。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能好好上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便是老人最大的心愿。
只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希望白芳礼老人的事迹不被遗忘,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在祖国不为人知的街道上,曾有过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平凡老人。
他就像一盏明灯,曾在很多原本前路一片黑暗的孩子路上带来光明,点亮了通向希望的方向。今天只要人们能铭记并发扬他的精神,这盏灯就没有熄灭,能继续指引着更多的人,走向美好的未来。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