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暮讲佛教故事第33期)
中国大思想家孔子一直主张有教无类,不看重弟子的出身,认为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在当时来说非常容易,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后来的科举制度,并且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一直被掌握在那些贵族手中,平民生下来就是种地、被剥削,很少能有接受读书的机会。
而在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当时的情况也和中国古代有些类似。甚至我们可以说,就连释迦牟尼也是主张有教无类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团时,允许任何人加入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吠陀时代下的古印度,人们崇尚自然,敬畏神明,并且形成了完整的祭祀制度。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在那时有了一个雏形。当时的社会主要将人分为三等,武士、祭司以及平民。不过那时候的古印度并没有形成种姓意识,各阶层能够通婚,也没有不同阶层不能共餐的禁忌。
后来雅利安人征服了当时的古印度,不断对当时的古印度人民进行统治和奴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种姓制度逐渐的形成,以至于发展成了后来的四种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陀、首陀罗。这便是古印度种姓制度早期形成的背景。
佛陀时代,释迦牟尼的一系列传教打破了当时种姓制度的一些禁锢。释迦牟尼传教的对象,包括当时社会的各个种姓、阶层。有婆罗门、外道沙门、国王、大臣、商人、手工业者、渔民以至妓女、盗贼等。这正如同我国大思想家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即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传教方式上,释迦牟尼随机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吟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讲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和行善。这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据说在释迦牟尼传教时,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将“祗园精舍”赠给佛陀的富商须达多的最小的儿子的妻子名叫玉耶,是全国最美的美女。玉耶倚自己的美貌骄气十足、盛气凌人、不孝父母、不睦家人。须达多请佛陀教导玉耶。
佛陀于是带着一个比玉耶还要美丽的美女,亲自到须达多家中对玉耶说法。玉耶在佛陀面前听讲时,亲眼看到佛陀带来的美女渐渐变老,又由老而变成一架白骨。玉耶觉悟出人的美貌是不会长久的,最终是要变为可怕的骷髅,从此觉悟,皈依佛陀,成为在家修行的优婆夷。
释迦牟尼的思想非常深邃,常人根本无法窥探十之一二。而远在古印度的他和当时的孔子竟然有同样的想法——主张有教无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神奇的巧合。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当时那个思想封建,种姓制度横行的古印度,能有这样的思想也实在是难得。只可惜,释迦牟尼身单力薄,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当时的整个社会制度。时至今日,印度仍然有种姓意识,这种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
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