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简介及作品简介(马致远:一首词绝唱千古,仔细品味才知道,原来孤独也是一种美)(马致远简介有什么之称)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

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最经典的作品,但实际上,马致远笔下类似于《天净沙 · 秋思》的佳作,很多很多,

如《落梅风 · 人初静》《四块玉 · 浔阳江》《寿阳曲 · 潇湘夜雨》等。

只是因为《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太火,或者是出于“同类同质取其一”的心理,往往让人忽略了他笔下那些优美的古风。

某种程度上来说,元曲中的“散曲”是一种文化复古运动,比如“小令”,

他是词的一种,在唐末五代时期,均以快词为主,直到柳永的出现,才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

而提起词,就不能不说南唐后主李煜,

他继承了晚唐韦庄、温庭筠的风格,把婉约词发扬光大,故被称为“词帝”。

到了北宋,由于苏东坡的“乱入”,彻底改变了词的曲风、韵律,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乱入”,是因为他在音乐上的造诣,的确是不堪一提。

而原本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基于乐理而兴的,所以统称为诗歌。

由此可见,老天是公平的,给了苏东坡旷世的才华,就不再给他音乐的天赋。

尽管如此,苏东坡还是凭借“绮思狂想”的笔触,开“豪放词”之先河,并把它推向了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度。

南宋灭亡以后,由于政客的喜好,戏剧、杂曲开始盛行,以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为首的一批文人,又开始着重于小令的创作,这等于又绕回了唐末、五代时期。

而马致远,则是这一时期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痴迷于“琴艺”,精通乐理,故对词曲创作的理解更深,这是一些宋人也无法比拟的。

比如我们今天主讲的这首《天净沙 · 秋思》,除了必要的曲律弦音,同时还构架出了极美的苍凉感,而且还隐隐透着不可言诉的情感在内。

任何文化形式,都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佛理有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再回到山还是那片山,水还是那片水。

比如马致远,他早期的创作遵循礼乐、规规矩矩,但是入了仕途以后,他开始注重礼乐对人的塑造,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典型的儒文化思想。

简单来说,这一时期的马致远,“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总是想着要去表达一些什么。

可是罢官后,人海飘蓬20载,他又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用简单的语句,就能写出比较震撼的作品。

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变化呢!

这首《天净沙 · 秋思》就是马致远游途中的作品,我们来仔细品读一下:

“天净沙”又名“塞上秋”,故“枯藤老树昏鸦”道出了秋天萧瑟的景致,“小桥流水人家”指小溪(小河)旁的农家院,“古道西风瘦马”为行走在古老驿道上清瘦的马匹。

经过这三个短句的铺陈与串联,一幅暮晚秋凉的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最重要的是最后这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人触景伤情,表达了自己的乡愁,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思念之情。

思念谁?没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愁什么?也没写,只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所以不同经历的人读这首小令,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词人的高明之处。

屈原在《离骚》中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是“美人色衰、英雄迟暮”之悲秋愁绪。

杜甫在《登高》中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对“未竟之志”而发乎的感慨,一杯浊酒敬流年。

李商隐在《端居》中写: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这是他对妻子王宴媄的思念之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似乎每个人都隐约知道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愁什么,却没有一个人说得明白。

所以,这就是一种凄美的孤独感。

这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让一个人去理解另一个人,并感同身受。

除非,你也有同样的经历。

– end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