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成为国内最牛企业最关键的因素

内容摘要2025年04月10日 11:10:45“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832篇原创文章”这天听了药明生物CEO的一个演讲,这个演讲的主题是出海,老陈说话很“夸张”啊,他觉得如果国内的公司不出海,哪怕估值几千亿,也只是一个中等的、中流的生物技术企业,

2025年04月10日 11:10:45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832篇原创文章”

这天听了药明生物CEO的一个演讲,这个演讲的主题是出海,老陈说话很“夸张”啊,他觉得如果国内的公司不出海,哪怕估值几千亿,也只是一个中等的、中流的生物技术企业,但如果出海,哪怕估值只有10亿,如果能有一个产品能和默沙东、礼来这样的跨国大药企达成百亿人民币的交易(这个其实不难,100亿人民币也就是十几亿美金,这几年总金额超15亿美金的交易还是蛮多的),那就是最牛的公司。

只有出海才决定了未来5年、10年谁是国内最牛的企业。

其实所长深有同感,一个企业如果真的有追求,真的要做到头部,那一定是一家跨国界甚至说无国界的企业,不论是医药这门生意、消费品外包还是其他。

甚至在投资方面,所长也越发认识到配置全球资产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吧,近期谁都知道国内是牛市,那照这样的行情下去,没多久(可能到明年)手里的资产就又会面临极度高估的情况,那时候如果退出的话,钱该去哪里?市场整体高估,肯定啥都是贵的,卖了手里的换谁都不合适。如果这个时候纳斯达克正好比较低,甚至视野再广一点,再多看几个国家,那你的资产或许会有更好的去处。

再举个例子,这几年国债利率一直下行,现如今的固收利率要多低有多低,能做到2个点都不错了,但如果你有全局视野,去看看类似美债之类的产品,很容易发现市场还有3、4个点的固收产品。

那些全球知名的规模很大的基金,几乎都是全球配置资产,甚至很多国家的社保资金都是全球配置,所长随便讲几个,比如挪威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尤其阿布扎比投资局,咱们大A不少白马企业的十大股东中都能看到他的名字。你的投资范围越广,安全性越高,收益越稳,越是利于滚雪球。

由于阿布扎比投资局的收益过于亮眼,不夸张地说,投资为国家贡献了相当收益,截至 2024 年 3 月,阿布扎比投资局的资产规模达 9930 亿美元,过去 20 年的年化回报率约为 7.1%。咱就按这个平均回报率计算,其年收益约为9930 亿 ×7.1%=705 亿美元,而阿联酋政府2024 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也就2639 亿迪拉姆(约合 720 亿美元),换算下来全年也就1440亿美元的样子,投资收益可以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随着未来阿布扎比投资局资产的膨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或许会更高,也许有一天阿联酋彻底就靠投资来养活自己了。

所长自己也观察了一些基金,在观察池子里面的QDII这些年的综合表现也的确胜过只局限于国内的同类别基金。

前两天所长和一些机构聊天,他们还在讲未来国内的资管企业乃至社保应该都会想办法出海。

至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出海,其实想想也能明白,真正的伟大企业一定是面向全球的。

为啥呢?

道理也很简单,一个国家的人才和全球的人才孰多孰少?一个国家的资源和全球的资源孰多孰少?一个国家的创意和全球的创意孰多孰少?一个国家的市场和全球的市场孰大孰小……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不同政体的环境里应对自如,还能在全球的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那他的综合实力相比只局限于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应该是碾压的。

举个例子,华海药业此前主要是做海外生意的原料药、仿制药一体化企业,国内实施集采后调转头来做国内市场,结果只要有华海出现的地方,几乎每个产品都能中标而且还有的赚,别家的仿制药集采后都是营收断崖式暴跌,利润有些甚至干到负,只能用爱发电,而华海的仿制药不仅能挣钱,还能挣大钱,60%左右的毛利是公司所有业务中最赚钱的存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家之前是在和印度阿三卷价格。

再举个例子,当下国内实体零售业做得最好的企业其实并非最熟悉本土市场、本土消费者的内资,而是沃尔玛,更准确一点,其实是沃尔玛旗下的山姆,2024全年,山姆在中国的营收已经超过了一千亿(1005亿),比国内曾经的零售巨头永辉巅峰时期都要多。所长自己家一年下来消费最多的确实也是山姆,现在所长妈买什么之前都要先看一下山姆有没有。

不知不觉间,咱们国内中产逐渐都成了山姆大叔的忠实粉丝。

山姆在中国做的这么好的核心在于,除了保留山姆最核心的底色外,又吸纳了部分来自中国的创新,比如前置仓、到家服务,现如今,山姆的营收中线上要占一半,山姆自己都说来自中国的创新非常好,也能应用到其他国家的市场,从而增强山姆的全球竞争力。

你看,这其实也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全球性企业的优势,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任何一个地区的好点子、新创意都能以最快速度复制到其他市场,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也可以从人才角度看一下那些非常厉害的全球知名企业,他们最核心的高管团队其实早已不是本国人的天下,很多都来自其他国家。

美国互联网巨头Google的现任 CEO 桑达尔・皮查伊就是印度裔,2015年上任,至今仍然是Google的实际领导者;

德国制药巨头拜耳的现任CEO比尔・安德森是美国人;

美国金融巨头万事达卡的现任CEO迈克尔・米巴赫是德国人;

微软、IBM、Adobe的现任CEO都是印度裔;

英伟达、超威半导体、英特尔、博通国际四大芯片巨头的现任CEO都是咱们中国人……

如果企业真的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海,那么人才、资源、创意、市场空间就自然会扩展到全球,而非局限于一国一地。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最终赢家是魏呀?

还不是因为魏把持着几乎大半个中国,而蜀吴都只拥有一个小地盘,蜀吴在第一代人才凋零后基本很难看到后继者,而魏的后继人才却源源不断,比如钟会、邓艾等都是“二代人才”,但蜀吴拿得出手的就很少了。

范围越广,人才的数量自然就多,范围越窄,人才的数量自然就少,很简单的道理。

《古文观止》上有一篇秦相李斯的千古名文《谏逐客书》,核心就是劝谏秦始皇不仅不能驱逐外国宾客,反而应加大外国人才的求访力度,王者只有不却众庶,才能明其德,文章一开篇就是一大堆举例,即帮助秦国称霸诸侯国的历代明君使用的名臣其实全都来自外国。

比如秦穆公的诸名臣,“由余”来自“戎”,“百里奚”来自“宛”,“蹇叔”来自“宋”,“丕豹”、“公孙支”都在自“晋”;

秦孝公的名臣商鞅来自卫;

秦惠文王的张仪来自魏;

秦昭襄王的范雎来自魏。

正是因为秦有来自整个中国的臣僚帮助,最终才能统一中国。所以,一流企业一定是出海的,偏安一隅的企业再厉害,也只能是个二流,甚至后面二流也很难保得住。君不见,当年雄霸全球的天朝大国,实施闭关锁国没多久便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弱的国家之一,以至于小十倍的日本都可以来咬一口。

那些觉得海外营收占比高的企业容易受到针对、是潜在的雷应当避开、要看完全专注于国内生意的企业的建议,所长觉得最好不要听。

话说到这里,我们也呼应一下本文开头药明生物老陈所讲的话。下图分别是2024、2023、2022三年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公开披露总金额排名靠前的交易,除了2022,后面能上榜的总交易金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仔细看这些十亿大交易,里面大概率就藏着未来国内最牛的药企。

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投研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宏观政策及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对咱们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