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引领、数据赋能……各方共议打通双链协同“最后一公里”

内容摘要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由上海技术交易所主办的“区域双链协同发展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代表,围绕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产业链强链补链、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融合的

联系电话:400-962-3929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由上海技术交易所主办的“区域双链协同发展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代表,围绕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产业链强链补链、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融合的路径机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表示,双链融合仍面临一些深层次挑战,创新要素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流动的机制不够顺畅,中小企业参与创新链的渠道有待拓宽。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主办方供图。

张景安认为,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议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凝聚共识:完善双链协同的“机制性”,建立跨主体、跨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政策协同、资源共享、标准互认;提升双链融合的“普惠性”,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创新联合体”参与创新链,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

区域双链协同发展需建立高效统筹调度机制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当下,区域双链协同发展既需要创新动能的持续注入,也离不开高效的统筹调度机制,这意味着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手段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在区域间实现精准对接和高效联动。

然而,当前区域双链协同仍存在诸多问题。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合肥)研究院院长陈玉涛表示,一方面,行业对产业链供应链认识不充分,产业要素汇集、统筹及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区域协同上,存在对资源禀赋和产业全要素差异相对优势把握不足、治理能力有短板、家底情况掌握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涉及外资产业链本土化布局、产业基础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各方共议双链融合。主办方供图。

对此,陈玉涛认为,“需要构建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的精细化治理,助力从基础制造到先进制造跨越”。陈玉涛表示,实现双链的协同和调度,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实现全国一盘棋和全域对标,解决参数不齐等问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备份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第二,要构建优质企业梯次培育系统,助力涉企服务,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关注点不同,需相应数字化工具赋能。第三,要实现数据治理体系,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标准数据集、评价体系建设、推理模型建设等方法论建构,以打造四链融合生态。

在研讨会上,来自江西上饶、山东青岛的参会代表,就中小城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实践探索、强链补链中“补短板”的实践等分享了思考和经验。

上饶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海介绍,当地从需求侧、供给侧和服务侧“三侧”发力,探索科技创新路径。在需求侧,梳理本地产业链特色与企业创新需求,激活企业的主体地位;在供给侧,江西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布局飞地,就近对接科创资源;在服务侧,强化科技服务,计划利用长三角闲置资源,推动工作站落地。

发挥标准、数据和金融支撑作用,助推双链融合发展

北京赛西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郝文建在主题为《标准化支撑创新链产业链升级》的主题演讲中,强调了标准的重要性,其认为,标准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同时通过“研制、检测、认证评估、服务、人才培养”的标准全生命周期,可以为创新链的发展提供支撑,加速创新落地。

郝文建表示,标准化支持双链升级的核心路径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与标准制定联动机制,鼓励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二是推动上下游标准协同,发挥链主企业、标准化组织等作用;三是促进标准跨界融合,与知识产权、数据、科技金融等协同创新,如标准与版权和代码、数字资源协同,强化关键技术全流程管理,利用金融促标准落地等。

金融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传统银行依赖抵押的模式难以满足缺乏抵押能力的企业,而产业链定义模糊、缺乏标准,也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精准理解产业。因此,需要通过数据与技术厘清产业链,为企业信用评估提供底层支撑。”北京道口金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袁伟在会上表示。

袁伟表示,公司在给企业做信用评估时,会基于企业收入、交易流水等数据,评估企业经营实力,还会聚焦供应链,通过确权、脱核等模式,结合企业信用,助力贷款。除此之外,还会引入产业链视角。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是双链融合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数据实验室推动公共数据合规高效利用,能够为产业链创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让数据要素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中充分释放动能。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凤表示,公共数据源于政务部门及事业单位履职过程,兼具社会、经济、政治多重价值,可支撑自然灾害预警、城市治理、金融风控等场景。但目前公共数据的价值释放面临着数据流通难、安全保障难、应用创新难等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凤。主办方供图。

李凤介绍,数据实验室聚焦数据资源到数据产品、标准化产品的实践, 探索数据价值释放,其介绍,数据实验室主要从数据治理、模型构建和标准化产品、服务三方面赋能产业。李凤介绍了青岛市数据要素流通应用联合实验室的典型案例,该实验室链接医院数据与保险公司,通过数据治理、隐私计算支撑保险核保,实现了医疗数据安全流通。

作为活动的主办单位,上海技术交易所方面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与各地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常态化合作,持续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区域双链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韦博雅

编辑 姜樊

校对 卢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