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研助理】
◎本报记者 王禹涵
对绿色节能建筑有着浓厚兴趣的任婉榕,从本科到研究生,始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暖通专业深耕学习。2024年硕士毕业后,任婉榕加入了由该校王怡教授带领的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团队,在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
面对高温烟尘弥漫、油雾液滴肆虐等复杂工业污染挑战,王怡团队长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出一系列高效精准的工业建筑环境保障技术。这些突破性成果不仅有效应对了多变严苛的工况,更实现了从污染源头捕集到深度净化的全链条优化,并已在多项工程中成功应用。
“这是一条探索职业健康技术保障、有效降低环境控制能耗的科研之路。”任婉榕介绍,她的科研日常,既包括在计算平台上与一组组复杂模型“较劲”,也包括在实验平台上调试设备、验证方案。
“从模拟中一点点调整参数,到实验中逐步还原设计思路,再到看见符合预期的气流路径和污染物控制效果,那一刻的成就感难以言表。”任婉榕坦言,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每一个问题,都是对自己的挑战。
任婉榕还承担着团队项目管理与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她说:“我接触到了更系统的科研运行流程。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到过程管理,从科研平台的搭建到实验方案的组织实施,我逐渐理解科研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推进,还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与资源统筹。”
去年以来,任婉榕跟随团队在重庆等地测试“人工复现龙卷风”仿生方法的应用。这项技术巧妙地借鉴自然界龙卷风的形成原理,通过构建涡旋通风机制,引导气流形成旋涡,可以在工业建筑厂房大空间内快速“卷走”污染物。在方案调研与技术整理的工作中,任婉榕发现,自己对科研成果服务于工程实践的认识又进了一步,“王老师时常教导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够在突发奇想中提出新的理念和假设。同时,科研工作更应该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如今,中国制造业领跑全球。王怡团队面向制造业大国如何破解工业污染治理、职业健康保障和节能减排的多重需求,专注于绿色工业建筑领域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应用推广。“未来依然有很多环境控制问题亟待解决。”任婉榕说,通过与团队的共同努力,她深入了解了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今后将坚定信念和目标,为国家制造业绿色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