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Osmo 360,全景影像的重新解题

内容摘要来源:36氪旗舰画质、极致便携与生态协同,被大疆第一次放进同一台全景相机里。继无人机、手持影像之后,大疆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全景影像。7月31日,大疆首款拥有1英寸全景影像、支持原生8K50帧旗舰画质的全景相机Osmo 360正式亮相。这不是一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来源:36氪

旗舰画质、极致便携与生态协同,

被大疆第一次放进同一台全景相机里。

继无人机、手持影像之后,大疆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全景影像。

7月31日,大疆首款拥有1英寸全景影像、支持原生8K50帧旗舰画质的全景相机Osmo 360正式亮相。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新品试水,而是户外影像矩阵的自然补全:专项设计传感器、大规模生态协同,Osmo 360背后藏着大疆对下一代全景影像标准的判断。

大疆用一台Osmo 360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当1英寸影像进入全景相机,会发生什么?

迟到但锋利

在全景影像这一小众品类中,画质、体验和生态三重短板长期让它难以跨入主流。

市面上多数全景相机仍处于小众定位,主要面向极限运动爱好者或部分自媒体创作者,整体画质与体验相较于旗舰级运动相机稍显不足,后期处理流程也不够顺畅,对普通用户而言,体验仍不够成熟。

但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旅行、户外运动的记录正从平面走向沉浸式,越来越多用户希望用一台设备覆盖更多场景——既能滑雪时拍第一视角,又能在城市夜景或旅行风光中捕捉完整空间感。尤其是大疆无人机和Osmo Action运动相机的用户,对大疆全景影像的期待正在积累。

数据的走势印证了这种潜在需求。Frost Sullivan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约为5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78.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1%,远高于传统运动相机的整体增速。

“我们从用户的反馈里看到一种趋势,大家希望画面能更自由,但不想因为多一台设备而增加复杂度。”大疆产品经理告诉36氪。同时,大疆的切入逻辑也在逐步成型:户外影像的产品矩阵已经铺好了无人机航拍、运动相机、云台稳定器,还缺少一块全景影像的拼图。

对大疆而言,全景相机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影像处理、拼接算法、鱼眼镜头设计,以及在无人机和手持影像产品线里积累多年的高密小型化产品硬件的极致堆叠设计能力,天然可以迁移到全景影像的软件和硬件构型上。

“四年前,如果你问我们能不能做旗舰画质的全景相机,答案是不确定的。但现在影像平台、功耗控制、算法积累都到了一个可以下场的时间点。”大疆产品经理解释道。

一个为全景影像重新解题的项目在2022年悄然启动。大疆在两年内完成了产品规划,并在影像系统的底层结构上做出一次关键决策,采用一套全新的传感器形态,以突破传统全景相机在画质与结构设计上的双重瓶颈。2023年,核心器件通过验证并完成镜头匹配,原型机逐步成型;2024年进入器件交付和实验室反复打磨阶段;2025年,大疆终于以Osmo 360的形式向市场交出答案。

“这是一次有序的正向设计过程,不是因为有现成方案就把它组合起来,而是先想清楚用户需要什么,再去拆解技术路径。”

当极限被重新定义

在Osmo 360身上,大疆选择了一条看似最难但最纯粹的路径:把困扰全景相机多年的“物理悖论”重新拆解一次。

一直以来,画质、体积和续航构成了全景相机难以兼顾的“不可能三角”。为了加快产品迭代,传统全景相机普遍沿用手机、相机中常见的4:3矩形传感器。这类设计在日常的平面拍摄中表现稳定,但在全景影像场景下并不高效:全景成像往往只覆盖中央的圆形区域,两侧近四分之一的面积虽未参与成像,却仍带来额外的体积、功耗与发热负担。

这种沿用多年的方案,成为行业在效率与开发成本之间的一种平衡选择。

“大疆不想继续踩在现有路径上。”一位参与研发的工程师回忆,他们在早期方案讨论会上就意识到,如果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技术本质:既然这25%的无效区域对成像没有意义,为什么不直接把它删掉?

从这个念头出发,大疆选择了深度定制,研发一颗专为全景而生的方形传感器。方形传感器剔除了两侧所有无效区域,全景的圆形像场可以在这枚特制的方形CMOS中完美内切。它在保证1英寸有效像场的基础上,让传感器利用率提升25%,并由此释放体积、重量和功耗的优化空间。

这是一个从产业视角来看“费力不讨好”的决定。定制意味着比采购成熟传感器付出数倍的研发周期、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且几乎没有前例可以参考。但在大疆看来,这是“难但正确的事”。

“如果它能给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活力,能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那方向就是对的,我们就会不遗余力去做。”大疆影像产品线的一位负责人这样概括团队的共识。这也是大疆在多个产品线上一以贯之的研发逻辑:当现有方案无法满足体验,哪怕代价高昂,也要以终为始,用正确的方式重新解题。

于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系统工程开始了。为了最大限度释放潜力,研发团队甚至重新设计了方形传感器像素的分配逻辑,将高度方向的像素数从传统的3000个重新切割为4000个,使Osmo 360无需任何上采样便可实现双镜头原生8K(4K+4K)全景视频录制。

最终,Osmo 360成为业界首款支持2.4μm大像素、13.5挡动态范围、f/1.9大光圈的原生8K全景相机。无论是日落时的高动态场景,还是城市夜景的暗光环境,都能完整保留细节和层次。

研发周期从2022年立项,持续到2024年完成器件交付。大疆和供应链伙伴组成联合研发团队,驻厂攻关镜头良率、像素适配和功耗优化等链路中的每一个技术难题。

结果显而易见。Osmo 360不仅能拍摄8K全景视频,还可以一键切换至4K/120fps的超广角运动相机模式,或者直接拍出1.2亿像素的全景照片。这些功能被装进了183克的机身里,并支持100分钟8K持续录制。

“散热这块,我们做得比很多手机都狠。”

散热处理上,研发团队用料十足:石墨片、高导热铝、VC均热板,这些原本只会出现在旗舰手机的材料都被搬进了Osmo 360,并辅以极致紧凑的堆叠设计与高密度电路板布局,让热量能够快速、均匀地被导出。

这背后不是靠单点突破完成的,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工程。从传感器结构、像素分布、镜头模组到硬件电路的底层架构,几乎所有关键模块都被推倒重来;而大疆在运动相机、无人机上积累的镜头工艺、拼接算法、功耗控制经验,也都在这个项目里重新调度起来。

Osmo 360用答案告诉大家,旗舰画质和极致便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也可以是兼容并蓄的开放题。只要愿意用深度定制和系统设计的方式,把所有技术细节重新打磨一遍,它们可以被放进同一个小小的机身里。

从硬件到生态,

让创作自由真正落地

在Osmo 360之后,大疆并不满足于在硬件上完成一次极限突破,它想要解决的,是用户在创作全景内容时的全链路体验问题。

在户外拍摄场景中,用户常常面临设备切换、素材混用、剪辑流畅割裂的麻烦。不少人拍完素材后才发现,运动相机、无人机和全景相机的色彩风格差异明显,后期需要大量时间做匹配与校正,这是多设备内容创作中最常见、也最耗时的环节之一。

而Osmo 360依托大疆生态,让功能体验更具系统化优势。统一的10-bit D-LogM色彩科学让多设备间的素材保持一致,无论是无人机航拍、运动相机第一视角还是全景镜头拍摄,画面都能在同一套色彩逻辑下自然衔接,后期调色门槛被大幅降低。

“用户不应该为了设备不同而牺牲创作体验。”一位大疆工程师这样解释,D-LogM色彩的统一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对齐,更是希望让多机位、多场景拍摄像使用一台设备一样顺滑。

生态的串联还体现在收音和配件体系上。Osmo 360支持与两个DJI无线麦克风发射器开机自动配对,无需接收器,即刻开拍;用户可通过麦克风控制相机开录与停录,调参更便捷。支持48kHz/24bit高规格音频录制,可同时收录主角、搭档与环境音,提升素材的一致性与空间表现力。

而在配件层面,Osmo 360采用磁吸快拆方案,全面兼容Osmo Action系列的配件生态,并保留1/4英寸螺纹口,既能与原有运动相机系统无缝衔接,也为传统第三方配件预留了扩展空间。此外,电池也与Osmo Action 5 Pro、Osmo Action 4、Osmo Action 3通用,让多设备切换更加灵活自由。

软件则是生态的最后一环。搭配Osmo 360使用的DJI Mimo App,从拍摄控制、素材管理到专业剪辑都能一站完成。桌面端还有DJI Studio支持智能追踪等功能,逻辑和操作方式尽量贴近主流剪辑软件,降低学习成本。

“我们希望用户拿起相机到成片发布,不需要跨平台来回折腾。”另一位产品经理补充道,Mimo和Studio的协同就是为了一站式完成全景内容创作闭环。

在这套体系里,户外运动、旅行、Vlog创作不再被设备割裂,用户可以用运动相机第一视角和全景镜头一次性完成沉浸式内容记录,画面和声音自然融合,后期不再是负担而是创作的延伸。大疆把Osmo 360定义为“户外影像的下一站”,它并不只是补足了全景这一块拼图,而是让多视角、多场景的创作路径真正顺滑起来。

“如果现有方案无法满足用户体验,那我们就以终为始,用正确的方式重新解题。”这是大疆影像团队的共识。做难且正确的事,虽然代价高昂,但换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升级。

从需求洞察到研发周期,从硬件突破到生态协同,Osmo 360并不只是一次产品补位,而是大疆面对全景影像这道“老题”的一次重新作答。从需求洞察到底层架构,从硬件定制到生态联动,这场解题过程代价不小,但也换来了体验和标准的全面重塑。它打破了全景相机在画质、功耗和体积之间难以平衡的悖论,用深度定制的方形传感器重新定义底层结构,又用统一色彩、生态配件、软硬件协同,打通了多视角内容创作的闭环。

Osmo 360的发布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让户外影像的下一站变得清晰:它可以是沉浸的、自由的,同时也是足够专业的。当旗舰画质、便携体验和生态协同融合到一台全景相机,全景影像赛道会不会从小众走向普及?

这个领域的天花板还没被看见,但大疆用一台产品给了一个方向。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