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相管仲简介(法家先驱,圣人之师)(春秋第一相管仲读后感250字)

   2024-10-23 6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年一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颍上(今安顺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鲍之交

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带来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管仲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箭杀小白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裏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除了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绝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待奉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

鲍荐为相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去,便不紧不慢地将公子纠送到齐国。其实小白并没有死,管仲射中的只是小白腰间的衣带钩。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之时,小白和鲍叔牙已经抢先来到国都临淄。小白最终当上了齐国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齐桓公十分恼怒地说道:“管仲用箭射我,企图致我于死地,我难道还能重用此人吗?鲍叔牙劝齐桓公道:“做臣子的各为其主。他拿箭射你,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可见此人忠心耿耿。常言道,一臣不侍二君。管仲的忠心天地可知,神灵可明。论本领,管仲比我强百倍。主公如果想干一番大事业,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后,原谅了管仲的过错,并任命他为相,让他协理朝政。

励精图治

管仲任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使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在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互助,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能辨别出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种赋税制度同原来相比更加科学合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经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他还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合作贸易,齐国经济日渐繁荣。

在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措施下,齐国出现了社会安定、国强民富的繁荣局面。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依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通俗地说,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管仲为相后非常重视发展经济,慎重地权衡国家利益。

管仲在选才、用人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他大胆打破了世卿世禄的旧框框,设立了新的用人制度,提出了以道德品质、才能学识和功劳为依据来任用官员的思想。据此,他从平民当中选拔“秀民”从政,任用不少的优秀人才承担起国家的大任。管仲这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日益强盛,整个国家逐渐强大起来。

正当管仲锐意改革齐国国政的时候,齐国在外交方面出现了问题。管仲在拜相时为齐桓公定立了“内修政治,外结夷国,待机而动”的大政方针,齐桓公不听,与鲁国在长勺展开大战,齐国大败。由于在长勺之战中齐国受到了重挫,齐桓公从此对管仲更加信任。

桓公称霸

长勺之战后齐桓公认真执行“内修政治,外结夷国,待机而动”的大方针,四年后,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齐桓公认为现在齐国逐渐富强起来,于是便滋生了称霸天下的野心。

管仲劝阻说:“当今诸侯国中,南有楚国,西有秦国和晋国,都比齐国强大,他们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大王不能称霸。况且,周王室虽已衰微,但现在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崇东周王室的权威;“攘夷”则是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的势力)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这比称霸要好。”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成为当时的一面正义旗帜,获得了各诸侯国的拥护。于是齐桓公的威望在各诸侯国中渐渐地提高了。

晋献公十年(前60年)冬,郑国屈服于齐国,齐桓公召集鲁、陈、宋、郑、卫、滑、许、滕等国君,在宋国会盟。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参加此次空前的盛会。在这次盟会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以天子的名义,授予齐桓公侯伯的头衔。齐桓公遂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起死回生

晋献公十五年(前662年),鲁国发生内乱,鲁闵公被庆父杀死,鲁僖公即位,庆父畏罪自杀。这正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所在。僖公为了巩固君主地位,与齐国会盟于落姑,有齐国的保护,鲁国得以安定下来。他的霸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扩大。至此,齐桓公德名远播于各诸侯国,威望散布天下。

管仲还辅佐齐桓公领导同盟国共同打击夷狄。管仲认为,齐国如果能够制伏北方夷狄,就消除了中原大患,齐国的威望将在诸侯中得到极大提高。位于东周最北方的燕国,经常受戎、狄的侵扰。于是,在燕军的密切配合下,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将山戎打败。山戎的残兵败将向东北方向逃窜,齐桓公率军穷追不舍,将山戎的同盟国令支和孤竹击败之后才回师燕国。齐军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齐桓公的号召力,使得渤海沿岸一些部族小国纷纷归顺了齐国。

将山戎打败之后,齐桓公便听取管仲的意见再次领导同盟国打击北狄。北狄人灭了卫国,还杀了卫懿公,拆掉了卫国的城墙,到处烧杀抢掠。由于北狄人的洗劫,卫国国都只剩下730人,加上从别处逃来的,也只有5000多人。卫国国都四处废墟一片,齐桓公率兵赶往卫国, 狄人纷纷溃退。第二年,为了帮助卫国重建家园,齐桓公牵头联合宋、曹两国帮助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建立新城作为国都。齐桓公大义救卫,慷慨扶助,他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威望更高了。

兴师伐楚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恒公平定了北方。北方初步稳定之后,管仲的目光向南方转移。春秋之前,南方一直是蛮夷之地,但经过当地土著居民多年的开发逐步形成统一的国家,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72年,楚成王熊珲即位后,先后灭掉了息、申、邓等国,意欲北上称雄。郑国畏惧楚国强大,准备依附楚国。

楚国的北进,使中原各诸侯国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而且使曾经依附齐国的中原各国开始倒向楚国,动摇了齐国的盟主国地位。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勢、,管仲辅助齐公一面设法将楚国的同盟国加以分化,一面加强中原诸候的联盟。公元前656年春,齐植公率领齐国及宋、卫等八国军队讨伐新近倒向楚国的蔡国,蔡军溃败,诸侯军队南下伐楚。

楚成王害怕中原诸候联军的浩大声势,便派遺使者质问齐桓公:“楚国与齐国相隔遥远,与您没有任何瓜葛,不知道您率军来此有何目的?”管仲说“我受命辅佐周王室,楚国对周王室没有丝毫贡物,对周王室如此无礼,因此来向楚国问罪。”齐恒公率诸侯联军进军到陉(陉山,楚的北塞,今河南漯河市东),楚国的军队也驻扎于此,双方军队在此处于相持状态。过了很久,诸侯联军始终没有退却的迹象,楚成王只好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里请求停战和谈。管仲知道很难使楚国屈服,便在召陵与屈完签订盟约修好,然后双方都退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召陵之盟”。

在齐恒公称霸天下的40年当中,“召陵之盟”标志着齐桓公霸业的鼎盛。类似这种会合诸侯进行了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些都是管仲辅政的功劳。

功高盖世

管仲义戴天下,为齐国的国富民强费尽了心血。在临终之时,他还屡屡劝阻齐桓公要亲贤远佞,可谓忠贞不二。管仲死后,齐桓公因信任易牙、竖刁等小人,导致政治日益腐败。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易牙、竖刁发动政变,杀掉了新君及手下的一批大臣,将他们喜欢的公子无诡立为国君。桓公儿子们都不服,为争位而发生了内乱。随着管仲、桓公的死去,齐国霸业就结束了。

管仲由鲍叔牙推荐,在齐国执政后,备受齐桓公器重,将其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使齐国的国力强盛。他还帮助齐桓公以“尊王夷”为号召,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位有名的霸主。管仲与鲍叔牙相知相交,是历史上为友的典范。管仲为齐相,齐桓公以国事相托,又是君相共济的楷模。历代史家对管仲的评价都非常高,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贤相。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评论 0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