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古建筑保护:留下“筋骨肉” 传承“精气神”

内容摘要同安县衙,始建于五代天成四年(公元929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古同安的政治、文化中心,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在此办公和生活。多年来,通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这里被打造成以朱子文化为特色的市民公园,朱子书院、同安文库、海峡两岸家风

同安县衙,始建于五代天成四年(公元929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古同安的政治、文化中心,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在此办公和生活。多年来,通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这里被打造成以朱子文化为特色的市民公园,朱子书院、同安文库、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闽台民宿文化展示馆等富含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的场所吸引着一批批的市民游客,千年文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同安区古城更新的浪潮中,同安县衙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成功的活化利用,为同安区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标志性范本。

“修旧如旧” 留下建筑筋骨 传承文化内涵

位于同安县衙旧址红砖楼的同安文库,始建于上世纪初,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栋建筑也面临着老化和损毁的问题。在专家团队的评估和指导下,同安区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同安文库进行了细致的修复。修复过程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增强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同安旧县衙

修复后的同安文库,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遗迹,而是转变为一个集文化展示、教育交流和社区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讲座,成为传承和弘扬同安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同时,同安文库也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的阅览空间为读者提供查阅服务,方便市民游客探寻同安千年文脉;同安文库咖啡为前来阅览的民众提供了一个便民、静心、放松的空间,提供咖啡、点心等休闲食品;此外,同安文库也销售与同安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如书籍、纪念品等,既传播了同安文化,也为文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摸清家底” 从建筑到构件应保尽保

同安老城历史悠久,自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起,距今已有超过1700年的历史,作为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安老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截至目前,按照“有征拆必普查”“谁征拆谁普查”原则,同安区先后对辖区内拟征拆和正在征拆的开发建设区域组织了9次50年以上建筑普查甄别工作,共普查甄别50年以上建筑1778栋,并多次开展历史风貌建筑和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

为防止有价值传统建筑构件流失或损毁,同安区成立有价值传统构件回收利用工作小组,切实做好传统建筑构件回收利用管理工作。截止到2023年底,共回收存储瓦片约11900片,石构件2003件,木构件1190件,砖构件4160块,檩条40条,特色整组砖构件3块,特色整墙拆除4块等。

“活化利用” 让“老物件”来讲同安“新故事”

为了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同安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促进辖区内历史文化活化利用,鼓励、支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休 闲旅游、文化研究等新业态,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

紫阳书院大屋顶

开展“守护瑰宝、文物焕新”行动,遴选了10处已修缮完成的文物建筑为试点,打造“一厝一史,一厝一景,一厝一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工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此外,同安区共推动1栋历史建筑、8栋传统建筑上线租养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的认养租养。

成立“银城文物护卫队”,开展文物守护志愿认领活动,现共有194志愿者认领了485处文物点,志愿者定期配合巡查和参与文物点周边环境整治。

设立“古同安历史文化研究院”,建设“同安历史陈列馆”,进一步发掘和留存古同安历史文化印记;编辑出版《同安文物》《同安故事》《同安文物选粹》等书籍刊物,深入挖掘苏颂文化、朱子文化、孔子文化内涵,努力讲好同安故事;梳理文博旅游精品路线,继续推动以休闲做文化、以文化做氛围、以氛围做商业的产业格局。

正是通过不断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保护,既让老建筑原址原貌留住了“筋骨肉”,又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了“精气神”,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安区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细致态度,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责任编辑:张晓波 )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